豆瓣9.1,跟拍16年的國產神片,不該死于默默無聞 -
最近幾年,國產年代劇頻頻爆出精品。
從《人世間》到《山海情》,從《大江大河》到《喬家的兒女》,讓觀眾看到上個世紀的中國社會風貌和世態人情。
但說到底,這些影視作品都免不了藝術加工的成分,若要追求真實還得看紀錄片。
一部十年前的國產紀錄片,就為我們真實呈現了上世紀90年代到新世紀初,中國農民工的生活變遷和創業故事。
今天我們就來聊聊,這部不該被遺忘的國產佳作。
導演: 郝躍駿
類型: 紀錄片
制片國家/地區: 中國大陸
語言: 漢語普通話
片長: 200分鐘
這部紀錄片由央視牽頭制作,從上世紀90年代末開始,共跟拍了十余年。
它在豆瓣上只有一千多人標記觀看,但看過的人幾乎都給出好評,豆瓣評分9.1。
片中的主角是四川鄉村的三個姐妹,通過記錄三姐妹和她們家庭變遷的故事,折射出中國農民問題的真實縮影。
在這部紀錄片中,你能看到許多曾真實存在,但隨著時代發展再也看不到的場景。
比如火車站里,只能線下排隊買票,堵得購票廳水泄不通;以及火車站外,由人工播報發車時間和站臺的場面。
相信親身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,都會對這些景象歷歷在目。
而影片也由這些畫面開始,從每年最熱鬧和擁堵的春運,開啟了三姐妹的人生敘事。
三姐妹中的姐姐叫?陳鳳英,妹妹叫?陳秋芬,還有一個最小的表妹叫?劉永芬。
1994年,19歲的陳鳳英離開老家的四川鄉村,帶著全家的希望踏上了東去的列車。
這是她第一次出遠門,目的地是廣東東莞,她要去那里的工廠打工。
彼時的東莞是中國最著名的打工之都,外來務工人員超過600萬人,占了這座城市人口總數的三分之二。
無數來自農村的打工者,忙碌在東莞的生產線上,陳鳳英就是其中的一員。
第二年,妹妹陳秋芬和表妹劉永芬也跟著姐姐來到了東莞,一同進入工廠打工。
這三個小姐妹都只有小學或初中文化,但從小就干農活的經歷,讓她們養成了不怕吃苦的精神。
每天天還沒亮,她們就要到流水線上工作,一天的工作時間超過了12個小時。
這樣沒日沒夜出賣勞力的工作,她們一做就是三年。
1997年春節前夕,在外打工兩三年的她們,準備回一次四川老家,這也是她們離家后的第一次回家。
從廣州坐火車到重慶,從重慶市區坐大巴到縣城,再從縣城坐客車到村里,最后再走過一段長長的土路,他們歷時整整六天才回到家中。
一家人圍坐在飯桌前,享受著難得的團圓時光,此時似乎所有對工作的煩惱、對未來的憂愁都煙消云散。
這也是像三姐妹一樣,中國土地上千千萬萬的農民工,一年到頭最期盼的一刻。
時間來到1999年,三姐妹決定離開打了五六年工的東莞,開啟新的人生歷程。
妹妹陳秋芬在2000年回家結婚,一年后生了小孩。
婚后,陳秋芬拿著打工賺的錢和父母給的積蓄,打算去外面創業。
此時國家正在大力推進西部大開發,陳秋芬夫妻倆也決定往西邊走。
他們來到了距離老家1000公里外的貴陽花溪,在這里開了一個裁縫店,日子平淡卻又充滿希望。
姐姐陳鳳英,在東莞打工六年后回到老家,通過相親和村里的一個初中同學步入婚姻。
這些年間,陳鳳英共存了一萬七千元,加上丈夫的借款,夫妻倆湊足三萬元打算也往西邊去創業。
他們選定了距老家2000公里外的西藏,一個叫?日當的小鎮。
由于西部大開發的推進,吸引了許多施工建設隊伍、人流物、流在日當附近聚集。
陳鳳英夫婦從當地的一個藏族人手中,以每年2.2萬元的價格承包了一個食堂,開辦日當鎮歷史上的第一家川菜館,取名交通餐廳。
由于沒有競爭對手,這成為了一個不需要競爭的生意,需要的只是勤勞。
夫妻倆從早干到晚,生意好的時候,一天能賣四五千塊錢。
盡管十分艱苦,且需要以犧牲健康為代價,但夫妻倆的創業的收入是在廣州打工的8倍,他們也在這里積攢了人生中真正的第一桶金。
好景不長,隨著日當鎮附近的道路施工結束,去交通餐廳吃飯的人也在一夜間蒸發。
生意變得無比冷清,加之長期辛勞帶來的職業病,陳鳳英夫妻倆陷入了新的抉擇。
他們先是回到老家,用創業幾年來攢下的錢,在縣城里買了一套160平的房子。
這是縣城里最好的一個小區,夫妻倆通過多年的辛苦,在城里擁有了自己的房子,實現了長久以來的一個夢想。
而他們的身份也實現了變化,戶口變成了城鎮戶口,從農民變成了城里人。
在縣城安居之后,夫妻倆又開始尋找新的事業。
一個好消息傳來,在西藏的姨父告訴他們,?318國道正準備鋪設柏油路,新的施工隊伍到來后會有大量的用餐需求。
在這里開餐館是一個不錯的商機,但條件是要為工程隊先墊付40萬的伙食費。
夫妻倆一番猶豫后,來到了西藏芒康和姨父匯合,決定以股份的名義共同承擔風險來承包了一個餐館。
當他們克服了自然、交通等各方面的壓力,打算繼續推進此事,卻又得知了新的變化。
原來是在與承包商簽訂協議時,之前要求的40萬墊款,被提高到了80萬元。
夫妻倆沒法拿出這么多錢,創業計劃也宣告失敗。他們再次回到四川老家,等待新的創業機會。
創業之路九死一生,姐姐陳鳳英遭遇了不少挫折,妹妹陳秋芬同樣如此。
在貴陽花溪開的裁縫店生意并不理想,有時連定時交房租都是問題。
期間,她也嘗試過像姐姐一樣去西藏淘金。
可她在那邊呆了一年半,也沒找到合適的行當,最后只能繼續回貴州尋找新的機會。
這一次,陳秋芬夫妻倆在?距離貴陽200公里的麻江縣,租了一個門面,開了家經營某種品牌褲子的小店。
這款物美價廉的西褲帶來了極佳的銷售勢頭,平均每天能賣十多條,夫妻倆的收入穩步增長,他們再次燃起了對美好生活的希望。
另一邊,回到四川老家等待機會的陳鳳英夫婦,終于等來了機會。
2007年春節后的一天,陳鳳英夫婦接到一個從云南打來的電話。
一個之前給夫妻倆提供過幫助的包工頭,邀請夫妻倆去云南祥云共同創業。
于是,陳鳳英夫妻倆帶上了幾年創業攢下的15萬元,奔赴云南祥云。
他們與合伙人共同開辦了一個鋁合金門窗加工商店,代理一家全國知名品牌的鋁合金產品。
盛大的開業儀式上,每個人都喜氣洋洋,充滿信心。
可是在喧鬧過后,這家商店卻只剩下寂靜,縣城里的潛在客戶極少。
不僅如此,很快又有火上澆油的意外發生。
他們的合伙人計劃中的一筆款項,因為被當地的另一家施工單位長期拖欠,最終無法按時注入。
夫妻倆和合伙人想了許多辦法,比如上門催債,找律師咨詢訴訟等等,都效果不佳。
加之這家?鋁合金門窗加工商店始終生意慘淡,入不敷出,這讓夫妻倆開始動搖。
2008年1月,此時的合伙人終于要回了欠款,但也未能改變商店的命運。
于是陳鳳英夫妻決定在虧損了兩萬多元的情況下,及時止損退出。
這也正式宣告,一個農民工在多番努力之后,試圖進入商業市場的夢想破滅了。
陳鳳英和陳秋芬兩姐妹,是上世紀末新世紀初,部分農民工的真實縮影。
他們經歷過在工廠里做流水線工作的歲月,然后毅然退出,決定自己創業。
在機遇與挑戰并存的年代里,有的人通過創業實現了財務自由、階層躍遷;有的人實現了自給自足、不愁吃穿;但也有更多的人在創業失敗的浪潮中起起伏伏。
與陳家的兩姐妹相比,她們的?表妹?劉永芬則代表了更多的農民工群體。
劉永芬幾乎與兩位姐姐在同一年結婚,同一年生子。
婚后,她跟著丈夫來到了溫州,開始了新一輪的打工。
與東莞不同,溫州沒有那么多集中的合資企業,大多是在一些私人小企業打工。
劉永芬的丈夫在一家從事不銹鋼冷焊的小作坊工作,主要工作就是焊制不銹鋼產品。
劉永芬則不停地更換工作,從一家工廠換到另一家工廠。
夫妻倆在浙江一呆就是五年,每天重復著單調枯燥的打工生活。
在浙江打工五年后,一起突發的意外徹底改變了表妹劉永芬的一家。
某天,劉永芬的公公像往常一樣帶孫女進城。
可當他去茶室喝茶打牌時,卻沒注意到身邊的孫女丟了。
夫妻倆得知消息后,立即從溫州趕回老家。
他們去警察局報案,四處張貼尋人啟事,每天全家人都去各個街道上尋找。
但遺憾的是,女兒卻始終沒有找到。
劉永芬剛滿五歲的女兒在縣城里徹底失蹤,這讓全家人都陷入絕望之中。
爺爺從此變得十分內疚,但日子還得繼續,一家人的生活還需要錢。
于是,劉永芬夫妻倆在接受孩子走丟的悲痛后,不得不再次前往溫州打工賺錢。
但在打工的同時,他們始終沒有放棄對女兒的尋找,足跡走遍全國各地……
在這部五集紀錄片的最后,三姐妹分別過上了不同的生活。
大姐陳鳳英把買的新房裝修了一番,然后在縣城宴請村里的親朋好友,成為了村里人人羨慕的對象。
縣城安家后,夫妻倆也曾嘗試過在城里開餐館,但是卻因競爭激烈、生意慘淡而告終。
最后,他們又獲得了西藏新的施工消息,重操舊業在那邊開起了交通餐廳。
雖然不如以前賺的多,但總歸比廠里打工強,夫妻倆的創業之路再次迎來了坦途。
妹妹陳秋芬繼續在小縣城里,堅守著賣褲子的生意。
在經濟危機的影響下,市場行情不好,生意越來越難做。
好在夫妻倆把兒子接到了身邊,在縣城一起生活,過上了雖不富裕但一家人團團圓圓的生活。
表妹劉永芬在孩子失蹤后,按照政策又要了一個孩子。
迫于生活的壓力,在生產后不久,她又踏上了外出打工道路,但這一次她決定把孩子帶在身邊。
經濟危機很快襲來,劉永芬被裁員,成為了失業浪潮中的一員。
于是她又帶著孩子回到了老家,專心照顧和陪伴孩子,一家人靠丈夫在福建打工的收入維持生活。
這些年間,劉永芬和家人從未放棄過對走丟女兒的尋找,也一直期盼著奇跡能夠出現……
熒屏之上,三姐妹在五集紀錄片的時間里,跨越十余年的人生經歷,鮮活地展現了這一代農民工的生存日記。
熒屏之下,三姐妹的生活還在繼續,他們的孩子也都已長大,開啟了新世紀里農民工后代新一輪的人生經歷。
值得一提的是,這在這五集紀錄片之后,制作團隊又跟拍了四集續集,讓我們得以窺見三姐妹后續的境況。
大姐陳鳳英夫婦仍然在西藏開餐館,打算等這邊的工程結束、餐館停業后就回家陪伴小孩。
妹妹陳秋芬夫婦在貴州開了一家皮鞋專賣店,攢下了一筆積蓄在麻江買房,并把一雙兒女接到身邊生活。
表妹劉永芬夫婦也結束了打工生活,回到四川老家開起了麻將館,并打算用打工的積蓄自己蓋房子。
影片最后是2013年的春節,在跟拍16年后,三姐妹又一起回到四川老家過年。
當年離開農村老家外出打工的三人,在經歷16年不同的人生后,又殊途同歸回到最初的地方。
一家人難得地再次團聚在一起,三姐妹彼此訴說著這些年的心酸與苦楚,也互相分享著對未來生活的期盼和憧憬。
在他們的身上,我們可以看到一代農民工通過不斷努力,改變了自己和家庭的命運。
也能看到這十多年時間里,國家政策和時代洪流在他們身上留下的深深烙印。
以今天的眼光來看,《三姐妹的故事》的拍攝制作十分粗糙。
但是制作團隊卻用足夠大的勇氣,和足夠多的誠意,跨越整整16年的時間,創作出了這部堪稱偉大的作品。
它不僅讓“農民工”這個社會底層的群體,真實客觀地出現在熒屏上,被更多的人看見,更從側面反映了留守兒童、隔代教育、農村勞動力流失等社會性問題。
總的來說,這《三姐妹的故事》幾乎見證了中國農業社會十多年變遷的各個時期、各個重要節點、各個重大事件,是集中反映中國三農問題的一部電視文獻。
同時,它也見證了中國社會的滄桑變遷,具有深刻的社會學價值和珍貴的生活檔案價值。
無論從普通觀眾還是社會學者的角度,這都是一部值得觀看的良心佳作。
尺度生猛,極致真實,這神片放現在還得被禁
寫實又敢拍,華語劇又贏麻了
史上最具魅力變態殺人犯,沒有之一
相關資訊
評論
- 評論加載中...